眼下的國內車市,出現了令人費解的“冰火兩重天”。一方面是車市低迷,產銷量創(chuàng)27個月以來首次下降,并連續(xù)兩個月出現負增長,不少熱門車型開始降價,例如上市還不到兩個月的第八代索納塔,目前優(yōu)惠幅度已接近3萬元。另一方面卻是熱門車型提車加價費屢創(chuàng)新高,令人咋舌。例如某德系進口SUV,僅加價費已達到40萬元之多。如此鮮明的對比,反映出整個車價體系的混亂狀況。
加價提車,這個在行業(yè)內暗興了數年之久的潛規(guī)則,曾在今年“兩會”期間被曝光出來,3·15之后出臺了具體的處罰決定,無數專家出來吶喊,無數車主和網友發(fā)帖喊冤,讓曾經擺在臺面上的加價費,似乎真的就此消失了。但正所謂“道高一尺,魔高一丈”,如果實地購車仍會悲哀地發(fā)現,加價提車現象依然普遍,只不過是從公開索要轉為暗箱操作。隨著日本地震導致的供應鏈斷裂,庫存變得奇貨可居,有的經銷商居然明目張膽地為加價費開出合法發(fā)票,3萬-5萬元的加價費,搖身一變成為“裝潢費”……
加價費屢禁不止的原因何在?市場經濟學的原理告訴我們:當商品供不應求時,買方爭相購買商品,從而導致市場價格上升;當商品供過于求時,賣方為打開產品銷路,競爭更加激烈,市場價格下降。因此,供不應求的車型價格上漲,本就是非常正常道理,若此時采用“排排坐,吃果果”的表面公平分配規(guī)定,則必然造成黃牛掮客暗地交易的利益空間。例如節(jié)假日專家門診的掛號單,某場重要比賽的球票等等,公平的售價正是由于受到稀缺性的影響,其票價被黑市炒到原價的N多倍。解決問題的最佳辦法就是增大供給,今年食鹽漲價風潮的平息正是用這種方法。但是更多時候,在供給無法增大的前提下,以價格作為區(qū)隔成為常見辦法,例如體育館以VIP座、頭等包廂、前排座等位置配合以更多的服務制定更高的價格。汽車行業(yè)同樣如此,在當年眾多汽車降價打折的情況下,像永達、東昌等老牌汽車經銷服務集團,憑借其優(yōu)厚的服務和品牌效應,其車型售價總是比別家貴上千元左右,眾多消費者對此也欣然接受。
從定價權來講,五星級大酒店可以從釀酒廠以低價進貨,然后以超越幾十倍的價格賣給就餐者。為何其他行業(yè)從來就沒有加價提貨的潛規(guī)則,反倒有著送貨上門和免費安裝的優(yōu)質服務?就餐者也沒有因酒店售賣的啤酒比超市賣的貴上很多倍,而將酒店告上法庭。正是因為酒店品牌和服務的附加值說明了一切,酒店為了提高自己的附加值,肯定在服務和環(huán)境等諸多方面,給予消費者更好的體驗。
當然,筆者舉這些例子,并非是贊同這種只要多掏錢便可插隊早提車的方法。政策在于疏,而不在于堵。與其讓加價費成為購車的常見潛規(guī)則,不如換一種思路。
從市場角度來講,車企的品牌和服務具備溢價能力,汽車經銷商的品牌和服務也應同樣具備顯著的溢價效果。在車主們抱怨汽車經銷商服務態(tài)度不好,服務質量不高的同時,我們回頭看看汽車經銷商的權利,在制造商“年終返點”、“銷售指標”、“貸款”等強硬政策下,大多數經銷商的權利被重重限制,以至于筆者還曾撞見幾次經銷商當著媒體的面,聯(lián)合向廠家討要被拖欠到年底的獎金。相比較加價提車的潛規(guī)則,行業(yè)內的更加不合理規(guī)矩實在數不勝數,例如“汽車區(qū)域保護,禁止外地戶口人士到上海買車”、“購車拿不到合格證”、“買車必須上滬牌”、“暗地減配,同型號的車子,配置大不相同?!?、“設定最低價格,禁止經銷商打價格戰(zhàn)”等等。這些大多是汽車生產廠家強制私訂的規(guī)則,不僅嚴重違反了市場經濟的法則,哪一條不是對消費者權益的損害?或許正是這些規(guī)矩,在間接得維護著加價費的存在。上海經銷商之所以敢于多家聯(lián)合共同加價,正是基于車企制定的“區(qū)域保護政策”,不然購車者完全可以在外地購買。
我們的市場經濟需要更加開放,而不是更加限制。車市的競爭應該是優(yōu)勝劣汰,而非讓大家都有飯吃。經銷商應當以客戶為上帝,而非拿車企當領導。在成熟的汽車市場上,經銷商應當擁有著與車企平等談判的權利。目前國內車市的這般冰火兩重天,正是車價體系眾多矛盾的間接體現,我們需要思考更加完善的制度,在經銷商、制造商、消費者等相關利益群體之間形成制衡。請給予經銷商更多的權利,給消費者更自由的選擇。
(摘自東方早報)